欢迎光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官方网站
以科技创新驱动 促产业转型升级 做好北京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减法”
发布日期:2021-01-1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十三五”时期,“减量”是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也乘上“减量发展”的东风,实现了华丽转型。

以服务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抓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围绕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数据融通、营商环境等方面,用“减法”换来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加法”。

2019年,北京市工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人均产值为236万元/人,比2015年增长43.8%;单位能耗产值为13.2万元/吨标准煤,比2015年提高17.9%;百亿以上企业达45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和人均营收分别比2015年增长116%和61%,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21%,百亿元以上企业达18家,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突破20万件。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115.2亿元,占GDP的比重25.8%,高精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经过五年的发展,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质量快速提升,产业创新迈出新步伐。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启动仪式

  

厚植创新底色

夯实产业转型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五年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通过抓创新来促发展,借力谋创新来谋未来,为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点缀上动人的创新“底色”。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入轨,中国提前半年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组网完成是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第一步,“北斗+”融合应用生态圈正在缓缓揭开神秘面纱。

北京一直在规划和推进北斗产业发展。2020年初,《北京市关于促进北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年-2022年)》发布,对未来三年北斗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提出了北京北斗产业发展“2272”行动计划,即完善高精度信号服务网、重点区域室内定位网和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空间数据运营服务云平台等“两网两平台”,组织实施“北斗+”城市生命线保障、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物流提升等七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产业创新、应用示范两个特色基地。目前,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已经正式启动。

经过多年培育,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海淀区打造技术创新研发区、以顺义区打造融合发展和应用示范区、以经开区打造高端成果转化区的北斗产业布局,2019年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全市从事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科技研发和产品研制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共400余家,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约116家。“十四五”期间,北京还将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动国家级民用服务平台落地,成立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培育场景应用、突破共性技术、汇聚时空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北斗时空智能企业集群,探索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通导遥一体化融合创新应用,由北斗赋能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将呈现春笋破土之势。

北斗导航创新应用场景


正如如火如荼的北斗产业,“十三五”也是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北京市创建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轻量化材料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5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3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33家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为产业转型和高精尖产业发展夯实了根基。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还通过完善《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成熟度评价规范》等政策工具,建立技术成熟度、项目落地就绪度、对企业发展贡献度三维评价指标,加快产业集群项目布局,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孕育新兴产业

构建全新产业生态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中,新华社首次将全球首台“5G+8K”超高清视频全业务转播车运用到国庆盛典24小时慢直播活动,5G传输、8K采集、8K呈现,多路直播信号落地,实现了8K全链条实战直播报道。

首套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发布,北京市开放自动驾驶公开测试道路200条,总长度达700公里,为14家企业的87辆车发放了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牌照,安全测试里程超过200万公里。

一个又一个的节点性事件,镌刻在“十三五”发展的时间轴上。北京市新兴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十大高精尖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产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对北京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带动和重塑作用明显。

着眼减量提质的发展目标,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从整体产业布局出发,对产业方向进行优化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并通过传统制造企业改造升级、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等措施,构建全新产业生态体系。

一手抓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赋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先后出台《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和业态创新发展。目前,北京市顺义、海淀、朝阳、石景山4区联合成功入选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落地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创建3个市级相关产业创新中心,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数量占全国的41%,成立了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北京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等,培育形成了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小米亦庄黑灯工厂、北京奔驰顺义智能工厂相继建成投产,福田康明斯昌平工厂成功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工厂”,北京市已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

2017年12月,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了首套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为国内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破冰。2020年,在前期领先的工作基础上,北京率先开始谋划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加速L4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运行。示范区将完成“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实现一系列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和一批中间产品推广应用。

目前,示范区1.0阶段建设任务已经如期完成,12.1公里城市道路、10公里高速公路和1个AVP停车场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全面部署完成,配套政策正在修订之中,北京市将为自动驾驶企业在京发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北京还与津冀共同签署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推动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发展,支持首钢、北汽、金隅等企业在津冀布局,充分发挥北京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与天津、河北共同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围绕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京津冀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协同发展。

据统计,2020年1-11月,北京市工业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同比增长75%,全新产业生态体系开始系统发力。


打破数据壁垒

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民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应需而生的“北京健康宝”,在推动全面复工复产、社会秩序恢复的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了科技和数据的魅力。小小的“绿码”,代表着“平安”。守护这份“平安”的是多个政务部门汇集、共享的大数据。

“汇聚”和“共享”是北京市“十三五”期间大数据发展的关键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通过制定全市数据共享和公共服务系统入云工作方案,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目录区块链系统等措施,破解数据汇聚共享难题。

“北京通”是北京打破大数据“壁垒”的实践之一。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手中卡证成灾的经历,社保、医保、就诊、交通、金融……凡此种种,办理相关事项,一事一卡,无处不卡,一旦忘带或拿错,办事进程会就此中止。为民解忧小能手“北京通”上线后,“烦恼”随即而消。

“北京通”是一个政府公共服务的集合体,也是一个移动化服务的APP。它整合了身份证件、社保、健康、教育、交通等各类信息,综合提供亮证、办事、查询、缴费、预约、投诉、通讯等便民功能,通过建立公民实名认证的“电子证照”,推动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资源和数据进行整合互通,打破数据共享不畅的局面,支撑政府辅助决策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精准化服务管理目标。老百姓从此告别一事一卡、一人多卡、公共服务分散的“烦恼”,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直线攀升。

数据“壁垒”消除是“北京通”顺畅使用的关键,这条路北京摸索了十年。“十二五”期间,北京为摸清管理事项底数,以“底数清、情况明”为目标,各部门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有效的社会管理。跨入“十三五”,理政思路从政府管理转向政府服务、满足群众需求,北京市在“十二五”的基础上迅速再出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北京通”数据服务平台项目,成为智慧城市大背景下新的探索。据悉,“北京通”中的目录区块链项目荣获“2019-2020年度省级政府大数据优秀应用”,53个部门的职能、目录以及数据“上链”锁定,实现了数据变化的实时探知、数据访问的全程留痕、数据共享的有序关联,承载了全市大数据的确权和分权管控机制,成为北京市大数据管理的“定海神针”。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还组织实施年度公共数据开放计划,发布公共数据开放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打造数据开放专区,探索以竞赛、授权方式开放一批特殊公共数据;以街道城市大脑应用试点为基础,组织开展北京城市大脑总体架构设计研究,推进回天地区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初步建成“回天大脑”雏形;建设“城市码”体系,初步形成了北京“城市码”体系总体设计方案,明确了人、组织、物体等城市实体的统一基础标识、管理机制等。

“北京健康宝”用户界面

  

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场大刀阔斧的“放管服”改革,让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领域营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压减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领域核准事项超过90%,精简服务事项约50%,动态更新权力清单,证明事项数量清零,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办事“来回奔波”变成了“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

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字上,也体现在潜移默化改变的诚信社会氛围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大力推进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信用联合奖惩信息管理系统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平台和18个部门的24个业务系统嵌入式对接,完成红黑名单查询服务500余万次,上报奖惩执行结果5.2万条。信用体系在信贷机构获客、信审和贷后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易贷”、“税易贷”等创新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供了有力支撑。“诚信”成为在北京生产、生活的新名片。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还注重打造营商“小气候”,针对特殊时期、不同企业采取个性化服务措施。

“创客北京”首届京津冀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大赛暨“创客北京2020”创新创业大赛


据统计,北京市有中小企业法人主体9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近8万亿元、从业人员700多万,贡献了48%的营业收入、62%的就业和95%的市场主体,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为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修订《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提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行动计划,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基本形成广覆盖、多层级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建立了“1+16+N”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体系,汇聚了331家服务商,累计提供7000余款服务产品,年服务中小企业100多万家次。通过建立企业梯队培养体系,探索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为中小企业“画像”,“标记”服务需求,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针对性专项服务。此外,北京市还创办了“创客北京”大赛,建立了普惠金融服务对接机制,全链条服务中小企业。

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细化指导,量身定制综合“服务包”,当好行业服务管家,对主责的“服务包”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与市财政部门共同设立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

2020年,疫情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引导,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先后编制发布八版《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防控疫情指引》,充分利用产业政策、产业基金等措施,帮助重点企业纾困解难。

5G+8K转播车

结束语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实现了动力转换和效益提升的转型升级,新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为后续发展蓄积了充足的力量。在“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将继续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紧抓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数字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让产业经济更健康,让市民生活更便捷。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